心電圖 Electrocardiogram, EKG/ECG

Normal ECG心臟的運作為節律細胞發出訊號,然後由心肌細胞負責動作,心肌細胞被去極化後,會有一段不反應期(refractory period)。心電圖為偵測心臟微弱電流傳導,所記錄的並不僅僅是單一心室或心房細胞的電位變化,更是心臟整體的電位變化,不過仍可以藉由推測的方式回推處各個位置的細胞是如何被電流所激發的。再藉由放大訊號的方式得到我們常見的心電圖。而偵測電流方向就是在人體上建立很多參考導極,其中標準肢導極(limb lead)、胸前胸導程(precordial lead)都是實體可見的導極、加強肢導極則是藉由標準肢導極運算得出的結果。
描述的方式將靠近的電流為正;反之遠離測量方向則為負。從一系列的向量可以分析出電流走向,如右下圖,可以得知傳導系統為竇房結(Sinoatrial node)傳向房室結(Atrioventricular node),再藉由右側束支、左側束支到達浦金氏纖維(Purkinje fibers)到達心室,產生出時間差異的收縮,讓心房可以先收縮、之後才轉向心室,成為維持血液循環的動力。
Heart conduction pathway
心電圖的格子橫軸上每1個小格為40ms;每5個小格2為200ms;縱軸上2個大格通常代表1mV。 操作方式為將10個電極依序放到病人的四肢與胸前,不過要注意胸前導極不要貼到胸骨上,會影響心電圖結果、胸前導極依序放置順序:V1→V2→V4→V3→V6→V5,V1貼於第4肋間右胸部、V2貼於第4肋間左胸部、V4貼於第5肋間鎖骨中線、V3位於V2與V4之間、V6位於腋中線、V5位於V4與V6之間;肢導極雙手的部分貼手腕內側;雙腳貼腳踝上方的內側。
V1和V2導極直接從體表記錄右心室的電流;V3和V4導極直接記錄室間隔和左心室前壁的電活動;V5和V6導極直接記錄左心室產生的電流。標準肢導與加強肢導的則參照下方表格,aVR代表往右手方向、aVL代表往左手方向、aVF則是往腳的方向。
Limb lead
導極名稱 參考電極(-) 記錄電極(+)
標準肢導 Lead Ⅰ 右手 左手
Lead Ⅱ 右手 左腳
Lead Ⅲ 左手 右手
加強肢導 aVR 左手和左腳連線的中間點
aVL 右手和左腳連線的中間點 左手
aVF 右手和左手連線的中間點 左腳
胸前(胸)導程 V1 胸骨右方的第4肋間
V2 胸骨左方的第4肋間
V3 V2 和V4連線的中間處
V4 左鎖骨中央對下來的第5肋間
V5 V4 和V6連線的中間處
V6 左腋窩下方的第5肋間
心臟電氣活動產生的波形對照
心房去極化(depolarization) P波
心房再極化(repolarization) 沒有再極化的波形,這是因為心房再極化現象波形小且多半掩沒在QRS 的複合波中因此不易察覺
心室去極化(depolarization) Q、R、S 波,其中第一個轉折向下,稱為Q波,代表心室中膈的去極化;第一個轉著向上,稱為R波;第二個轉折向下稱為S波。
心室再極化(repolarization) T波

留言

Premium Flexible Related Post Widget for Blogger – 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