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 Electrocardiogram, EKG/ECG

描述的方式將靠近的電流為正;反之遠離測量方向則為負。從一系列的向量可以分析出電流走向,如右下圖,可以得知傳導系統為竇房結(Sinoatrial node)傳向房室結(Atrioventricular node),再藉由右側束支、左側束支到達浦金氏纖維(Purkinje fibers)到達心室,產生出時間差異的收縮,讓心房可以先收縮、之後才轉向心室,成為維持血液循環的動力。

心電圖的格子橫軸上每1個小格為40ms;每5個小格
V1和V2導極直接從體表記錄右心室的電流;V3和V4導極直接記錄室間隔和左心室前壁的電活動;V5和V6導極直接記錄左心室產生的電流。標準肢導與加強肢導的則參照下方表格,aVR代表往右手方向、aVL代表往左手方向、aVF則是往腳的方向。

導極名稱 | 參考電極(-) | 記錄電極(+) | |
---|---|---|---|
標準肢導 | Lead Ⅰ | 右手 | 左手 |
Lead Ⅱ | 右手 | 左腳 | |
Lead Ⅲ | 左手 | 右手 | |
加強肢導 | aVR | 左手和左腳連線的中間點 | |
aVL | 右手和左腳連線的中間點 | 左手 | |
aVF | 右手和左手連線的中間點 | 左腳 | |
胸前(胸)導程 | V1 | 胸骨右方的第4肋間 | |
V2 | 胸骨左方的第4肋間 | ||
V3 | V2 和V4連線的中間處 | ||
V4 | 左鎖骨中央對下來的第5肋間 | ||
V5 | V4 和V6連線的中間處 | ||
V6 | 左腋窩下方的第5肋間 |
心房去極化(depolarization) | P波 |
心房再極化(repolarization) | 沒有再極化的波形,這是因為心房再極化現象波形小且多半掩沒在QRS 的複合波中因此不易察覺 |
心室去極化(depolarization) | Q、R、S 波,其中第一個轉折向下,稱為Q波,代表心室中膈的去極化;第一個轉著向上,稱為R波;第二個轉折向下稱為S波。 |
心室再極化(repolarization) | T波 |
留言
張貼留言